成都火锅起源之谜,四川火锅是怎么来的?
火锅起源于泸州说
有观点认为,麻辣火锅与长江四川泸州段的小米滩有关,小米滩位于沪州市下游约五公里,是宜宾至重庆航道**的枯水险滩之一。早年,长江边上的船工跑船常宿于小米滩。冬天,船工在小米滩停船生火做饭驱寒,炊具仅一瓦罐,罐中盛水,加辣椒、花椒、各种蔬菜(未提牛肉和内脏),这种食法沿袭而下,传至重庆。
据说,电火锅,重庆人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泸州小米滩传来,把当时重庆江北的“火锅一条街”称为“小米街”。泸州不是井盐产区,役用牛较自贡地区少,当时船工得到牛肉和内脏的机会自然比盐工少,而改以蔬菜投人麻辣火锅中。这也是地方出产和社会职业分工,决定了毛肚火锅、水煮牛肉等不会在泸州产生。
家常火锅属于川菜菜谱,纯铜电火锅定做,主要原料是豆瓣、豆豉、花椒、辣椒,工艺是炖,制作中等。如果你按此菜谱制作了,无论成功还是暂时失败,中国吃网欢迎你对此菜谱发表看法,同时也欢迎你分享你的经验哦。
家常火锅的原料:豆瓣、豆豉、花椒、辣椒。
家常火锅的辅料:笋尖、粉丝、猪腰、海带、豆腐干。
用料:
一、火锅底用料: 1、豆瓣酱三大匙。 2、豆豉一大匙。 3、酱油半汤匙。 4、醪糟汁半汤匙。 5、泡酸菜约三两。 6、花椒一大匙。7、干辣椒半两。8、葱一两。9、蒜苗一两。10、老姜一块。11、蒜半个。12、淀粉一汤匙。 13、盐、鸡精适量。
二、配菜:
笋尖、粉丝、猪腰、海带、豆腐干、木耳、素黄喉、大白菜、金针菇、姬菇、香菇、牛肉、腊肉、生菜、菜花、香菜(各钟配菜的量以就餐人数而定,还可依个人喜好配上其它菜)。
配菜的做法:
1、笋尖剖开下沸水锅中煮五分钟,捞出后用清水漂上。
2、条粉用热水泡发胀。
3、豆干斜切成片。
4、木耳泡发后撕片。
5、素黄喉清洗几遍后用清水漂上。
6、大白菜横切成两段。
7、海带在沸水锅中煮约半小时后用清水漂上。
8、香菇对半撕开。
9、腊肉切片。
10、菜花洗净后切小朵。
11、牛肉切薄片用盐、嫩肉粉、干淀粉抓匀码味。
12、猪腰切薄片用盐、干淀粉抓匀码味。
家常火锅的做法:
1、姜、蒜切细粒;泡酸菜切丝;葱切段;蒜苗切长段。
2、锅中放油烧至五成热,依次放入花椒、干辣椒段、姜蒜粒、豆瓣酱、豆豉用小火炒约半分钟,再下泡酸菜同炒约一分半钟。
3、加入三斤猪骨汤。
几乎每家都有一个铜火锅,人们一年四季都喜好以木炭为燃料,用电火锅炖煮杂菜。尤其是在冬、春季节,猪排骨、羊肋条肉、牛肉、牛杂、鸡鸭等加汤清炖,以胡椒、生姜、小葱等调味,待汤浓肉烂后再烫煮时令蔬菜。所用味碟是由家常豆瓣、辣椒油、葱末、小米辣和蒜泥拌成,滋味浓烈。
使用铜制造的日常生活用品,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。用铜制造的电火锅是深受全国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产品。用铜制造的生活用品具有质坚耐用、传热快等优点,并具美观华丽之特点。它广泛用于家庭、餐馆、酒筵上煮食、加热、保温各种汤类、美味佳肴。电火锅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。但在东汉出现了“??斗”,根据文献所考,饭店用纯铜电火锅,这是一种陶或铜制的炊具,底部有三只脚,腹部有一握柄,用以放在火盆中以炭火温食,这和今天电火锅吃法简直如出一辙,因此有人将此作为较早出现的电火锅。
电火锅、碳火、白水——是老北京涮肉的标配。
电火锅的起源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,电火锅厂家,它就像一位隐士,一路沉淀,沿袭着历代保存下来的古老和质朴。电火锅涮肉对于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铜在杀菌方面存。当你把水倒进锅的同时,就产生了巨大的杀菌效果。这个被称为“铜离子效应”阻止了微生物的产生。炭火是中国延传至今的较古来的,历史较悠久的即食餐饮形式的加热物质,与电火锅就像是对孪生兄弟一样。